悠由數據於期刊發表碳匯研究:探討污染土地的碳儲存潛力
DATAYOO悠由數據在今年6月與中國文化大學土地資源學系陳怡君副教授合作,一起於《華岡農科學報》發表了關於土壤碳匯的研究,可以於此連結下載查看研究的全文:https://www.airitilibrary.com/Article/Detail?DocID=16844335-N202407180020-00002
這項研究探討了如何利用自然方式,特別是植物種植,來提升污染土地的碳匯潛力,進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。碳匯指的是透過自然過程(如植物光合作用)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並儲存在土壤中的能力,這在減少全球碳排放中扮演重要角色。
研究對象是台灣三個污染土地,透過種植紫花苜蓿這種草本植物,模擬土地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的碳儲存潛力。這些土地有不同的土壤排水性和氣候條件,研究分析了這些變因對碳儲存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。例如,如果土壤排水不良,加上多雨的氣候,可能會導致土壤缺氧,進而釋放更多甲烷(CH4),這是一種比二氧化碳更強的溫室氣體。
研究指出,適當的農業管理對於提升碳儲量非常重要。比如,施用有機氮肥時,當碳氮比設置為1:10,土壤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在種植約三個月後開始轉為負值,顯示碳開始有效被儲存在土壤中。然而,在植物初期生長階段,土壤的碳通量(即碳進出土壤的速率)會受到很大的變化,因此這個過程需要每年進行監測,以便確認碳儲存是否穩定。
除了碳儲存,研究還分析了溫室氣體排放的種類和趨勢。結果顯示,污染土地主要排放的是二氧化碳(CO2)和一氧化二氮(N2O)。特別是施肥後的一個月內,一氧化二氮的排放最為顯著,但隨著時間推移,排放量會逐漸減少。這反映出農業活動中的施肥行為對溫室氣體排放的直接影響。
不同地點的碳匯潛力也因氣候條件不同而有差異。比如,苗栗縣的土地因為氣溫較低且土壤排水性較好,甲烷的釋放呈現負排放(即甲烷被土壤吸收而不是釋放),相對於氣溫較高的新竹縣和屏東縣,碳匯效果更佳。這說明,氣候條件較冷的地區,碳儲存效果可能會更好。
總體來看,這項研究發現,通過種植紫花苜蓿等植物,每年每公頃土地可增加約12公噸的碳儲存量,這遠超過歐盟標準(每年每公頃5公噸以上),表明這是一項具有潛力的負碳技術。研究也顯示,透過自然復育方法,污染土地可以不僅減少碳排放,還能提升土地的經濟價值,促進土地循環利用。
這項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,為台灣和其他國家在污染土地修復與碳匯潛力提升方面,提供了可行的解決方案。這樣的負碳技術在氣候變遷和碳中和的全球趨勢下,顯得尤為關鍵。